在 2025(第十六届)钢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,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掷地有声:“力争在 2030 年前,将更多重点行业和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控范围!” 这一表态,不仅彰显了我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,更预示着全国碳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。
成绩斐然:碳市场稳健运行,减排成效显著
自启动以来,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。截至 2025 年 3 月 20 日,配额累积成交量达 6.34 亿吨,成交额高达 434 亿元。2024 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,全年成交量 1.88 亿吨,成交额 180.44 亿元。交易价格稳中有升,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均价 68 元 / 吨,较首周期提升 59%,一度突破百元大关,目前稳定在 90 元 / 吨左右。
在发电行业,履约工作扎实推进。截至 2024 年底,已圆满完成 2019 - 2023 年 5 个年度的配额发放与清缴,2024 年配额清缴完成率高达 99.98%。与此同时,全国碳市场扩围工作全面完成,新增约 1500 家重点排放单位,覆盖排放量增加约 30 亿吨,碳排放量覆盖比例从超 40% 跃升至超 60%,直逼 80 亿吨大关。通过 “激励先进、鞭策落后” 的机制,全国碳市场不仅推动全社会树立起 “排碳有成本、减碳有收益” 的低碳理念,更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,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。
绿色赋能:助力产业转型,夯实双碳根基
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成效显著。在保障电力行业发展与能源供给安全的前提下,2023 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较 2018 年下降 2.38%,大型高效机组发电占比持续攀升,从 2020 年的 48% 提升至 2023 年的 52.9%。此外,其碳排放核算制度体系为电力排放因子、区域电网基准线碳排放因子的制定,以及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,更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与市场机构,为实现 “双碳” 目标筑牢根基。
迎难而上:破解扩围难题,稳步推进改革
尽管成绩亮眼,全国碳市场扩围仍面临诸多挑战。数据基础薄弱首当其冲,钢铁、水泥等行业工艺流程复杂,碳排放核算难度远超发电行业;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不足,对市场规则、自身责任义务了解有限,内部管理制度亟待健全;减排与增长的平衡更是关键,需统筹好碳减排与经济发展、能源安全等多方面关系。
为攻克这些难题,生态环境部精准施策:分阶段有序推动企业入市,给予钢铁行业 3 年过渡期;采用强度控制思路分配配额,2024 - 2026 年确保配额整体盈亏平衡,2027 年后逐步加码;优化统计核算制度,对钢铁行业采用整体核算,暂不纳入间接排放,与国际接轨。
携手同行:共迎低碳未来,万澄使命在肩
逯世泽副司长呼吁,钢铁行业应早做准备,积极改进生产工艺,发展低碳技术,加强能力建设。未来,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将逐步收紧,一场绿色变革正加速到来。
上海万澄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行业的一员,始终密切关注碳市场动态,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技术,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环保解决方案,助力企业应对碳市场挑战,实现绿色低碳转型。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绿色征程中,万澄环保愿与各方携手,共同书写低碳发展新篇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