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
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与中国水泥协会的联合研究显示,预计到2025年,我国水泥熟料产量将达到约13亿吨,煤耗量约为1.4亿吨标准煤。若实现10%的替代燃料消费比例,将相当于减少1400万吨标准煤的使用,直接减少约37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。在碳市场背景下,这一减碳量可转化为约33亿元的减碳收益,约占2023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的10%,经济效益显著。今年上半年,一系列政府政策出台,为水泥行业替代燃料的发展按下“快进键”,加速行业脱碳进程。
政策驱动与减碳潜力
5月底,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四部委发布了《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》,明确到2025年底,水泥窑使用替代燃料技术生产线的比例需达到30%,替代燃料消费比例力争达到10%。同时,生态环境部发布的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水泥熟料生产》(征求意见稿)中,将替代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排除在熟料生产核算外,视其为零碳燃料,彰显了政策对替代燃料产业的坚定支持。
现状与挑战
尽管政策红利显著,但替代燃料在水泥行业的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。目前,全国约有436条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生产线,占比27%,实现30%的替代燃料生产线比例看似可行,但替代燃料的热值替代率仅约5%,快速提升至10%的目标难度不小。
关键障碍剖析
标准缺失: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,导致替代燃料品质不一,难以形成标准化商品,影响市场推广。同时,环境安全标准的缺失也限制了产品的自由流通。
管理滞后:审批流程复杂、耗时长,且跨地区流通受限,严重制约了替代燃料的灵活使用和资源优化配置。
资源短缺:替代燃料生产企业在原料获取上竞争激烈,需与垃圾焚烧发电企业争夺资源,导致供给紧张。
盈利模式不稳:替代燃料的经济性受煤炭价格波动影响较大,盈利模式尚不稳定,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。
破局之策
为破解上述难题,提出以下建议:
完善标准体系:建立替代燃料生产标准体系,明确不同质量等级标准,规范安全使用要求,确保产品质量与环保达标。
简化审批流程:制定专门的替代燃料项目审批管理办法,简化审批程序,加快项目落地。同时,考虑将项目审批改为备案制,提升审批效率。
打破流通壁垒:建立跨地区流通的绿色通道,适度放宽限制,促进替代燃料资源的自由流通与优化配置。
增加原料供给: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垃圾焚烧发电与替代燃料生产的资源配置,推动“零填埋”政策,释放更多原生垃圾作为替代燃料原料。
创新盈利模式:在碳市场中将替代燃料减碳配额作为有偿配额分配,设立生产补贴基金,激励企业采用替代燃料,提高其盈利能力。
结语
替代燃料作为水泥行业减碳的重要途径,其发展潜力巨大。通过政策引导、标准完善、管理创新和市场机制激励,我们有望解锁替代燃料的市场化和商品化之路,为水泥行业的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。